欢迎登录心相国学
用户名: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欢迎登录心相国学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 在线咨询
  • Online Consultation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咨询热线
  • 18668589519
文化风向
刘丰硕,心相学,群圣文化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i6642941724031189512/ 发布时间:2019-01-15 10:15:32 点击量:55


刘丰硕,心相学,群圣文化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毛泽东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在门第等级观念盛行的宗法社会中,族谱是血缘传承世系的重要凭借,也即家族或家庭的档案。一些源起于贫贱之家的宗族在暴发后,往往要攀附名门,冒认祖先,以显示其高贵血统、祖宗的荫德。因此名门望族都强调秘藏族谱,严禁示人,以免同姓异宗族攀附冒认,故而有“黄金犹可借,家谱不可借”的古训,使家谱成为秘不示人的传家之宝。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另一方面,祠堂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实属难得的文化遗存。没有这些具象的东西,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依附,少了说服力,时深日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陷入文化荒漠也就不是危言耸听了。所以说,祠堂,作为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圣殿,其相应的文化,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小视的值得传承的一笔财富。

刘丰硕,心相学,群圣文化

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人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它是血缘小团体文化,其具备血缘的小团体性、宗法性之外,在传统社会以其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忠诚于民族国家,传承至今日,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凝聚力的促成要素,建设当代社会伦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群体力量和文化探索因素,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成分。

不过在上个世纪的长时间内,很多人由此阐发,将它定性为封闭性、宗法性、排他性、守旧性、落后性、反动性的文化,阻碍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它进行批判清算。但是传统家族文化既是小团体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因素,如今仍然有着正面的价值,并且正在克服宗法性。现在我们就从古代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到它对当代国家发展及社会伦理建设的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1、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这样的话,在古人则是口头禅,人们做事业,历艰辛,有一个目标,就是光大门楣,为祖宗争光。家族也以此期待于族人,看到有好苗头的少年,长辈辄言:“此吾家之宝驹也,兴旺发达即在此子”,遂用家族的集体力量,予以特殊的培养。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是获得这样的待遇,免走学徒经商的人生之路,从而求学出仕;他也以此回报家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该族祠堂被毁,他乃殚精竭虑,克服种种困难,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声誉。古代人们的为家族争光,表现在科举时代,中举人、进士者,返乡要拜祠堂,或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献田产,壮大家族实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2、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我从哪里来”?是祖宗的遗胤,为先人所赐,所以要溯源报本,对祖先永远保持敬重心情,进行永久的纪念——常备不懈的祭祀。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所谓“月旦以叙彝论,荐时食,于春秋以隆祭典,斯称大体,方为望族”。“敬宗”的“宗”是什么意思?涉及宗族的概念。东汉人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讲了“族”与“宗”的关系,族是血缘关系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则不一定,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就涉及“宗”,对此班固写道:“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代所以宗必有祠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标志——神牌,说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权力,并率领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宗是家族组织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后世是族长。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一句话,敬宗、敦宗是宗族团体意识。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就中敬宗是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宗子,族人之间虽有血缘关系,并不能形成家族组织,家族就不可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社会上就会默默无闻,怎么能成为望族!家族成员对宗族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有着浓厚的家族团体意识,才能组成以宗子为标志的群体,才可能成为望族,为祖先争光,也为活着的人争取有利的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3、家族、家庭伦理精神是讲求孝道。家族、家庭伦理讲求上慈下孝,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应有慈爱的态度,教给谋生的手段,但是在实际上,由于古代社会物质生产的有限,或者说不足,绝大多数父母所能做到的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将孩子“拉扯大”,就是有恩于子女。社会的观念对此似乎也不再有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孝”比“慈”有更多的关注,产生的专门的经典著作——《孝经》,是科举考试的教材。清朝顺治皇帝说“孝为五常百行之原”,将孝放在人伦的首要位置,这种说法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人们的普遍认识。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养”的要求,是生活上的赡养,态度上的尊敬,替父母设想的比他们自己还要周到,还要早,还要多;死后安葬,病时服侍汤药,甚至割股疗亲,死后厚葬,以至卖产葬亲;祭祀,在于虔敬和持之以恒,保护坟茔,维持林木的茂盛。内容是这样,但能做到的程度在世人中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养、葬、祭局限于对亲人的具体态度,远非孝道的全部。第二,本身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太史公之父司马谈说孝有三层涵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意思是尽孝的第一步为赡养双亲,第二步是忠于君主,第三步是自身出人头地,能够光宗耀祖,达到孝的最高境界。民间一个家族的训诫,也将尽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等的不仅是一般地奉养双亲,更能体察父母的要求和愿望,加以满足,而且本人声名好,不辱父母教诲;第二等的从事士农本业,生活上能够照顾父母;第三等的,做商人、工匠,能够省吃俭用孝养亲人。至于对宗亲,也要像对待父母那样予以照顾,疏忽就是不孝。史官和民间的说法,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孝子自身事业成就的要求,即他们要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得到承认,以社会名声替父母增光。如若本身事业无成,就算不得典型的孝子。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要能生子育孙,使家族香火不断,绵延百世。由此可见,孝道内容广阔,上孝父母,下育儿孙,自身还要与社会和谐,取得相应的成就,能够以尽忠君主,获得声誉,并使尊亲扬名后世。因此所涉及的不仅是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关系,它是家庭、家族伦理的核心成分。“百善孝为先”,足以表明孝道在人伦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孝道的三种内涵,关系到家族的发展,它的成功实现,乃至或多或少地实现,才能造成家族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子孙的繁衍,是家族最为重大的事情。所以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人丁兴旺,光大门祚,远不只是对父母的孝养基础上来看。家族的凝聚力来源于浓厚的“一本”观,人们认为祖宗犹如树木的本根,子孙则是枝叶,千百之子孙,皆源于一个老祖宗,追根溯源,永远怀念老祖宗,族人牢固地凝聚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观念是崇奉炎黄始祖,以“炎黄子孙”而自豪。从“一本”观到炎黄认同,是家族的一本观为炎黄认同奠立了思想基础。炎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实乃家族“一本”观的顺理成章的必然发展结果。

刘丰硕,心相学,群圣文化

4、家族对净化社会风气的努力。家族一贯以尊重社会道德教育后代,注重人伦建设,反对子弟沾染社会恶劣风气。吸毒、赌博、嫖娼,在历史上时或成为社会病,在现实生活中有再度出现的可能,引发家族活动家的关注。家谱本来是隐恶扬善的,但我在不止一部家谱里发现,讲述族中某人吸食鸦片烟破家灭门的事,以警诫族人。不仅如此,有的家族为此特别设置警条,如有《严禁四害(嫖、赌、盗、毒)》规约:“嫖为万恶之首,赌能倾家荡产,盗使人身败名裂,毒能毁灭人性、祸及亲朋邻里。四害已被世人深恶痛绝。一家之长,责任之重在于时时告诫子女后辈,要远离四害,多习礼仪,确保家门清白,世代忠厚传家。”还有的家族规定“不许嫖娼赌博”,“不许偷抢营生”,“维护社会公德,继承和发扬列祖列宗与人为善,忠厚传家的传统美德”。这类禁止吸毒、赌博嫖娼、偷盗的家训,在传统族规中就有很多,今日家族又着眼于新的情况,表示继承先人的传统美德,抵制、反对可能泛滥的“四害”,而且眼光不局限于四害本身,将它同社会风气、社会公德联系起来,是要净化社会风气,为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作出努力。

5、传统家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链接点。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历史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这中间似乎有一根链条将两者衔接起来,其衔接点我想是:由孝到忠的国家认同观念,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6、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这两方面是我们比较详细说明过的,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既有益于中国吸收海外华人资金,加速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有益于世界华人各种权益的发展;古今家族均有自治性,今日能否成为某种社会中介组织,要看社会所允许她的未来的发展;古今家族的兴修家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形式和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刘丰硕,心相学,群圣文化

7、社会需要善于利用家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家族是血缘群体,她的文化有其小团体的局限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与其它群体可能发生冲突,如历史上不断出现的家族之间、家族村落之间的纠纷,乃至械斗,为家庭、家族而活着的人生观的某种狭隘性,以及家族内部的等级性、限止族人个性的发展等。我们应当看到这些方面,同时也应观察到她的变化,即以血缘性而言,这本来是她的团体的不可动摇的铁定原则,可是到传统社会的晚期、近当代,这个原则就松动了。她的宗法性,在经历社会的批判和自身清洗,所存已无多。

因此我们对家族及其文化,不宜于只观察她的某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成分,特别是她以小群体而认同于民族国家的大同,要以小群体促进国家及其文化的建设的观念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因此我认为社会需要正确对待家族及其文化,善于利用她的积极因素,以便它充分发挥出来,以利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主流文化多年对家族文化的误解,到了该消除的时候了,不宜继续对家族文化持恶意态度,应当给予发展空间,让她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建设社会伦理和凝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