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
文学经典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一书中“子曰”都是孔子所讲的话。
② 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③ 愠(yun):怨恨。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注释:
①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时 一般称字,只对曾参和有若全部尊称为子,据此有很多人 认为《论语》一书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记录而成的。
② 弟(ti):同“悌”,遵从兄长。
③ 鲜(xifin):少。
④ 务:致力于。
⑤ 与:同“欤(yu)”,疑问语气词。
有子说:“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也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内容,大概就是施行‘仁’道的基础吧。”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① 令色;好的脸色•这里假装和善。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興
三省(xing):多次反省。古代汉语中动作性动词前加数字修饰成分的,—般表示动作的频率。而“三、九”等数字,一般表示次数多,不必落实为具体次数。此章下文恰好是三件事,只是一种巧合。
传(chuan>:老师的传授。1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 道(dao):“导”的古体字,治理。千乘(sheng):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代,国力的强盛以该国所拥有的兵车的数量来计算。孔子生活之世,“千乘之国”已算不上是诸侯大国了,所以《论语》中有“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见11.26章)的话。
② 以时:按时,这里指不违背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顒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中有所谓“四科十哲”之说,子夏长于“文学”(见11.3章)。
② 贤贤易色:看重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易,轻视。
③ 致:给予,献出。
译文: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1.8
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不(bù)重(zhònɡ)则(zé)不(bù)威(wēi);学(xué)则(zé)不(bù)固(ɡù)①。主(zhǔ)忠(zhōnɡ)信(xìn)②,无(wú)友(yǒu)不(bù)如(rú)己(jǐ)者(zhě),过(ɡuò)则(zé)勿(wù)惮(dàn)改(ɡǎi)。
注释:
① 固:固执己见。
② “主忠信”以下三句与前两句意思不相连貢,又见于9.25章,疑是错简重出于此。
译文:
孔子说,称得上君子的人,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知道学习就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终、远:曾子以继承和传播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闻名, 如《大戴礼记》中有“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 “曾子事父母”等篇章记录有关生前敬事父母戚死后葬 祭礼仪等关于如何行孝的规定。所以,这里的“终”
“远”分掷掛长辈丧亡之事和对于远祖的祭祀。
译文:
曾子说:“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亊,虔诚静穆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了。”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y
①子禽:陈亢(k6n9),字;子禽从{子张》篇的记事来看味亢不是孔子的弟子,挺对孔子的争说总是持怀疑的 态度,參看16.13*19.25章,子贡:孔子弟子。姓蟻 *
木,名殤。在“四科十哲”中1“官语”(见11.3章),
② 夫子:古人对于做过大夫的男子的微称。孔子曾是魯国的司寇(掌管刑歎的官员),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成对老师的称呼。在一定的场合下,又可以专指孔子。
③ 俭:约束。
④ 其诸: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办法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
① 其:指代儿子。 ...•'
② 没(m6):死去。
译文
•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被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要现察儿子的实际行动。如果能够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 用:施行。 .
② 斯:此,这。
译文:
有子说t“礼的施行,以和谐为美。前代君王的治道,
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亊小亊都遵循这个道理。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是知道和谐为贵的道理而一味追求和谐,不懂得用礼来节制的道理的话,也是行不通的。”
1.13有宇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① 复:因循,实残。
② 因:依靠、凭借
③ 宗:尊重,推崇而效法。
译文:
有子说:许下的诺言如果合乎义的话,这样的诺言就是可以遵循实践的,恭敬的样子如果合乎礼的话,就能够避开耻辱。依靠的人中不缺少关系深的,也就可靠 了: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_
① 就:靠近。正:匡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 做亊勤敏,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賜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① 治(chan):巴结,奉承#
② 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句子。 切、崔、琢、磨都是制作器物时反复修治的动作,这里用来比喻治学修身要精益求精。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鎇,富有却不骄纵,人能供到这些怎么样呢? ”孔子说:“可以了 •伹是不如贫穷却能怡然自乐,富贵却能谦逊好礼。”
子贡说:“《诗经》里说:‘像制造器物一样,切割、暛治、雕琢、打磨,大概就是说这类反复修治、精益求精的亊吧。”孔子说:“賜呀,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 —件亊,就可以推知另一件事。”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